亚冠首轮、中超三队全败:上海双雄与成都蓉城、均不敌日韩对手_联赛_1
亚洲赛场,警钟长鸣:中超三强亚冠首轮全线溃败,揭示深层困境
亚洲最高水平的俱乐部赛事——亚冠联赛精英赛已拉开战幕,然而,代表中国出战的三支劲旅上海申花、成都蓉城和上海海港却未能迎来开门红,首轮比赛全部折戟。这一次,他们面对的是来自日韩的强大对手,随之暴露出的,是中国足球与亚洲顶尖水平之间令人触目惊心的鸿沟。
蔚山HD凭借补时阶段的绝杀,以2比1险胜成都蓉城,将比赛的悬念拖到了最后一刻。上海申花则在被对手一度反超的情况下,最终以1比2的比分憾负韩国的江原FC。而上海海港更是主场作战,却以0比3的比分完败于日本的神户胜利船,败局已定,毫无还手之力。
三支中超球队在首轮过后,积分榜上赫然是尴尬的零蛋,在东亚区的积分榜上并列垫底。这样的表现,甚至未能超越泰超的球队,令中国足球的形象再一次受到打击。
比赛数据是冰冷且直观的。日本J联赛球队的场均跑动距离达到了令人惊叹的105公里,韩国K联赛也紧随其后,为103公里,而作为中国足球代表的中超联赛,这一数字仅为98公里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中超球队的高强度跑动次数,竟然比日韩联赛的球队少出了整整30%,这直接反映了比赛的强度和球员的投入程度。
“双线作战”的艰难抉择,也成为了压在中超球队身上的另一座大山。亚冠联赛的鏖战期间,国内的中超联赛也进入了白热化的收官阶段。参赛的三支球队,无一不是联赛冠军的有力争夺者,要在争夺国内最高荣誉和应对亚洲顶级赛事之间分身乏术,其难度可想而知。
上海申花的失利,便是这种困境的一个缩影。为了在国内联赛中巩固优势,申花在亚冠赛场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轮换,甚至在取得领先后,也未能守住胜果,最终被对手逆转。这暴露了中超球队尚未准备好应对“一周双赛”的强度,往往会在关键时刻,为了国内联赛的成绩,而选择性地“放弃”亚冠。
巨大的薪酬差距,同样是造成实力悬殊的重要因素。日本联赛顶级球员的年薪普遍在1750万人民币左右,韩国的顶尖球员年薪也能达到740万人民币。而中国国内球员,税前年薪上限仅为500万人民币。前国脚徐亮曾指出,中超球员的薪水已经降至日韩球员的三分之一,再降下去,恐怕真的无人愿意投身足球。然而,这薪酬的鸿沟背后,更深层次的则是竞技水平的巨大差距,金钱的缩水,只是表象,根本原因在于水平的低下。
青训体系的薄弱,更是导致人才断层的根源所在。在日本和韩国的联赛中,主力阵容中本土年轻球员的占比普遍超过了60%,许多球员在年满23岁之前,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亚冠经验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青训体系却面临着一系列棘手的问题:首先是足球人口基数的小,注册的青少年球员数量远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健康的足球生态;其次是校园足球与职业青训体系的脱节,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转化;更重要的是,国内的青训模式往往过于功利化,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人才培养的扭曲。
在国内俱乐部的青训体系中,只有3%到5%的青少年能够最终走向职业足球道路,而绝大多数被淘汰的年轻球员,在离开足球系统后,将面临严峻的择业问题,他们的足球生涯,就这样早早地画上了句号。
这次亚冠首轮的三场连败,无疑是给中国足球敲响了响亮的警钟。要缩小与日韩足球之间的差距,绝非一日之功,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和提升。
“中足联”和中国足协在联赛赛制改革上的滞后,也备受诟病。当日本和韩国的联赛都已经采用了跨年赛制,以更好地衔接国际比赛时,中超联赛的赛制改革却显得步履维艰,这直接影响了中国球队在亚洲赛场上的竞争力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下赛季亚冠联赛的参赛名额将大幅缩减,取而代之的是两个亚冠精英赛和一个二级联赛名额。如果中超球队继续萎靡不振,这种名额的缩减趋势恐怕难以逆转。
联赛节奏与强度的差距,直接影响着球员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。当日本和韩国的球员在本土联赛中就早已习惯了高强度、快节奏的比赛氛围时,中超球员在亚冠赛场上面对日韩强敌时,往往会在体能和技术层面都显得力不从心,无法将联赛中的状态延续到亚洲赛场。
这些惨痛的失利,清晰地表明,唯有正视并解决战术理念的滞后、青训体系的缺失、联赛强度的不足等一系列核心问题,中超球队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亚洲赛场上摆脱目前的落后局面,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位置。"
